其實無論哪個行業,都有賺錢的公司和不賺錢的公司,小程序開發公司是IT服務行業的公司,像有贊、微盟這樣的功能你能說他們不賺錢嗎?他們不僅賺客戶的錢,還賺了資本市場的錢,是大賺特賺啊。但是也有很多小程序開發公司成立還沒有多久就面臨著倒閉關門。
小程序,一度被稱之為微信里的APP,他不僅可以通過留存的方式留住微信里的流量,想必微信打算通過小程序的技術創新來包裹“場外”APP,以應用的方式打通獨立APP和微信用戶之間的通道,這是微信在保護自身情況下,對外面的流量渠道開放的一種積極態度,然而態度的表達一旦共生了陰陽兩面,那么積極的方面未必如灰色方面發展的迅速。上次筆者就已經針對一些企業打著騰訊和微信小程序到每個城市“詐騙”的事情寫過一篇報道,記得當初,筆者的朋友聽完他們的宣講之后,還想著排隊搶“現場極少數的合作名額”,在電話中分享搶到名額的喜悅的時候,被筆者攔下,差點上當受騙。微信卻拿出“開放生態”的言辭回應質疑。卻并沒有明確不法企業在各地收取幾萬塊錢進行城市“詐騙”企業是違法的,只是針對侵權冒用名義進行招商宣傳的企業保留追究的責任。
微信已經逐漸成為社交生態下的規則設立者,并且成為該生態體系所構筑的圈層外圍生態的養料供給者,最為可怕的是微信客服已經成為和某些主管部門一樣,接到投訴再查處的做事風格。
一個接一個銷售A貨和高仿產品的小程序層出不窮,雖然《刑法》已經明文規定了某些行為可以判刑或者拘役,并處罰金,但是依然有人鋌而走險。微信下架875個售假小程序,并不能解決關鍵問題,就算開通了投訴渠道,并聲明將在注冊和審核通道上進行限制,也是希望通過商家在諸多假貨銷售之后,等待其中愿意舉報的人群,這種“先污染再治理”的方法,明顯就是在“圈養”不法分子。每次碰到事情,微信公關都出來發話,諸如“歡迎提供更多的線索,舉報違規小程序,并希望與開發者、用戶共同努力營造健康的小程序生態”等等。